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創(chuàng)造淮安“奇跡經濟”
■記者 潘曉曄
淮安日報訊:3月20日,盡管天空一片陰霾,但王忠英不斷接電話的忙碌身影,卻好像籠罩在一片蓬勃的陽光之中。身為淮鋼特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的王忠英,曾在中國鋼鐵研究總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,于2006年來到淮安。6年后當談及當初來淮的選擇時,王忠英微笑著稱:“這里為我提供了最好的平臺。”
淮安又何曾不因王忠英的到來而欣喜慶幸?!6年前,淮鋼集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掛牌成立,這是淮安市首次被國家人事部批準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而王忠英也是第一位到淮安工作的博士后。來到淮鋼后,王忠英一手建立起高效的特鋼生產管理創(chuàng)新體系,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技術創(chuàng)新團隊,建成國內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爐特鋼生產線,主持開發(fā)了247個高附加值新產品,新增效益3.72億元,使淮鋼成為全國特鋼產量最大的單元基地。2010年,王忠英獲得國務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殊榮。
“剛剛開完一個會,是關于‘十二五’期間品種開發(fā)規(guī)劃的,我要求我們的各室主任,必須和國內任何一家大型鋼鐵公司的同類型負責人,能夠站在同一水平線上對話。事實上這個要求達到了。”由于一直忙于接電話,王忠英顯得有些抱歉,因而這樣解釋道。建站后,淮鋼的整個技術團隊因為博士后工作站這個“核心技術基地”而強大無比,“包括研發(fā)團隊的幾十名技術人員在內,各分廠的班長、樓長幾乎都是王忠英領軍的工作站一手培養(yǎng)出來。”在淮鋼工作多年的一位技術人員這樣說道。
市委書記劉永忠曾經把由尖端人才產生巨大生產力的行為稱之為“奇跡經濟”,王忠英只是市人社局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上的碩果之一。為了“墊高”淮安市高層次人才載體建設落后的“短腿”,近年來,市人社部門積極組織開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報、建設工作。2006年至2010年,淮安市從無到有,從少到多,從省級到國家級,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成功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4家,其中,國家級5家,省級9家,在站博士后10人,有意向進站的6人,自主合作的科研項目8個,發(fā)布博士后科研項目信息30條。“‘十二五’期間的每一年,每個設站單位至少要招收1-2名博士后。”市人社局負責同志告訴記者,該局還為已進站的人才營造優(yōu)良的生活與發(fā)展環(huán)境,從根本上杜絕了“空巢”現(xiàn)象的發(fā)生。
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概念已成公理,人才在經濟助推上的決定性作用亦為世人知曉。隨著淮安市經濟發(fā)展,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,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為聚集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,對淮安市加快引進和培養(yǎng)高層次人才,提高科技創(chuàng)新能力,推動企業(yè)產學研相結合,提升綜合競爭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。市人社部門為這些“金鳳凰”精心栽植的“梧桐樹”,如今枝繁葉茂,正為淮安地方經濟的發(fā)展撐開廣闊天地。
上一篇:淮安加強對外勞務市場管理
最新信息: